古早以前,在一座瓜瓜島上,住著各式各樣的瓜族。
由於島上沒有任何能源,瓜瓜族每年都會迎接「燈族」來照亮瓜瓜島;而燈怪上岸曬太陽可以幫助燈怪成長,兩族共生共榮。
故事主角小黃瓜的爸爸是瓜族的海螺勇士,負責到海上帶燈怪上島,
卻在一次任務中遭遇海難,所以小黃瓜從小就討厭燈怪。
今年一年一度的迎燈大會上,
來了一隻第一次上岸的小燈怪,一直糾纏著小黃瓜到海邊,
這時,岸邊突然來的一陣狂風,他們被吹落海底,發現了海底燈堡的巨大秘密……
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古秀妃
作為孩子的母親,我始終相信,孩子是文化傳承與族群延續的關鍵。讓更多孩子聽見、說出、接觸客語,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之一。而藝術,是最自然也是最有力的媒介。
在座的你,也曾被《雨馬》感動過嗎?過去四年,客委會與紙風車合作的親子劇《雨馬》走遍全國11縣市、累計吸引了95萬名觀眾。今年,我們延續這份感動,再次攜手合作,從「客家新童話」的角度用心打造《燈怪》,希望帶給孩子們嶄新的文化體驗,和大家一起發現客家的美好。
《燈怪》以客語為主、華語為輔,講述陸上瓜族與海洋燈族合作共生的故事,來自海底的神祕巨獸—燈怪,高達八米、長達十米,會爬行、眨眼、打噴嚏,甚至會噴煙與發光,是一場融合科技、大型人偶與文化的視覺盛宴的奇幻故事,將帶領大小觀眾踏上一場充滿驚奇且多元的文化冒險旅程,一同打開客家文化世界的大門。
劇情蘊含客家人「敬天惜物、尊重自然」的精神,讓我們看見客家族群關懷環境、珍惜資源的核心價值。臺灣作為海洋立國的國家,其實,不論是南北客庄都有著靠近海邊的聚落。像是桃園觀音的永安漁港,至今仍保有牽罟、石滬、吹海螺等傳統技藝;南部的六堆佳冬,也是富有文化特色的客家漁村。這些地方都見證了客家與海洋之間深刻的連結。
今夏,我們誠摯邀請大家共下走進《燈怪》的世界,點亮客家想像力,一起學講客語、認識客家文化,感受客家文化溫度與創意力量!
創意顧問 吳靜吉博士
從早年《格列佛人體藝術探索館》、《恐龍藝術探索館》到《動物昆蟲創意展》,李永豐發揮童年的探索求知精神,巧侔造化,激發孩子的想像。
想像力結合互動劇場,創新風趣:空飄四頭龍、千里眼、順風耳,飛越觀眾頭頂,滿足孩子的冒險驚喜,而「319藝術工程」中「追風賽狗場」、「海底世界運動會」的各種魚類、《368永續啟航》蔬菜、甜品的氣球在觀眾頭上“跳動”,每每創造演出現場親子共享的歡樂氣氛。
全新的《燈怪》除了延續先前10公尺高《雨馬》的行動藝術裝置以外,故事內容則以全新的寓言故事詮釋傳統的客家精神,同時倡議永續環境的意義和教育功能。以人偶演出的方式推廣客家精神,更是前所未見。期待可愛的燈怪和瓜族,繼雨馬之後,成為專利的客家IP。燈堡的巨大燈怪之造型源自古代幻想的龍以及罕見魚類之想像:葉形海龍,海馬、蜥蜴…等,更是獨特的創意設計。
紙風車沒有明星演員,但以創意為臺灣的孩子和愛護他們的成人創造一次次的驚喜,也將成為孩子成長共同的記憶,而且不分城鄉。
南臺灣的吃瓜群眾,集合‼️
2025年紙風車客家親子大戲《燈怪》
9月首場巡演,在高雄連演三天三場!
演出場次:
✅114/9/19(五) 19:30
✅114/9/20(六) 19:00
✅114/9/21(日) 19:00
⭐️紙風車劇團【燈怪】巡演第一站
📣國客語交錯演出,現場有投影幕字幕+轉播
🍄地點:高雄文化中心-圓形廣場(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67號)
「呱呱呱呱,整整地,再淋淋水~」
‼️‼️瓜族祖調《瓜瓜歌》首度公開‼️‼️
唱出你的態度,舞出你的靈魂角色
前期準備《 燈怪 》歷時近兩年籌備製作…
從創意發想到首演落地
劇本推翻、重建,絕對超過百版;
大燈怪、角色從概念、造型、機械結構到實體偶裝,歷經千張草圖的進化與重生。
早期客家人因為經濟有限,沒有水果可以吃,所以把餘甘子(油甘)當零嘴。
村民喜歡摘下來醃製後看野台戲的時候吃,
也會上山帶著解渴用,它吃起來雖然酸澀,
但吃下去後,會有甘味跑出來,
所以才叫做餘甘子(油甘)。
「紙風車陪伴孩子長大,魔法成為一輩子的記憶」
2025.7.19-20 臺北兩廳院藝文廣場首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