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少有接觸全面舞台技術,鄧宇辰開始學習到較全面的知識,是因為紙風車。「起先進去紙風車擔任正職技術,主要是接專案的部分。執行每一場演出統籌,帶著crew(舞台工作人員,「技術」的統稱)把舞台裝好,演出的時候run show,演完的時候拆台,然後再到下一場裝台。」就學期間求知欲旺盛的宇辰,雖然筆直地走在音樂班、音樂系的道路上,但他對燈光、音響感到好奇,會跟老師或音樂會的廠商提問交流。留著小提琴的血液,宇辰並沒有打算當個純正的音樂人。畢業後他在親子劇場館方、硬體廠商擔任兼職,一連串針對劇場技術的訓練,培養他執行燈光的邏輯思路。
跟著紙風車技術前輩的腳步鋪地板、架設佈景,手把手教學時期過去,宇辰在進入劇團兩個月後獨立執行專案。「還是有帶隊的技術主管在你身後,遇到不可解決的問題時,主管會協助處理。」正職技術需要熟知外出工作流程,帶領crew、獨立執行演出,現在26歲的宇辰,加入紙風車兩年多的實戰經驗,讓他在現場得以更有洞察力地分析演出各種突發,不慌不亂,就地取材解決。
「假如說今天我們已經到了現場,看到這個地方凹凸不平,手邊工具又不足的情況下,我就要去撿一個舞台結構。可能去撿地上的木板、石頭,把景片搭成漂亮水平的樣子。」宇辰說,舞台搭設的對稱及水平,關乎安全及美觀問題,如果失去技術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,不能及時做出合適的判斷,便會團員發生危險或演出出包。
宇辰細心地確認演出細節,即使同一齣劇碼,設備(如麥克風)的數量也會根據演出時間、場次而有不同。表演前一天,技術就要到場裝台;到了散場時刻,也經常遇到觀眾經過正在忙碌於收拾的技術人員說「謝謝」,但技術團隊仍然不能鬆懈,現場維持開機狀態,燈光和音樂持續運作。因為紙風車戶外演出頻繁,遇到天氣不佳的場次,返回公司後,宇辰還得再把所有設備檢查一遍並交接回報。
「雖然覺得很累,但執行完一場演出,放鬆下來回想演出時,可以安慰到自己,是開心的,再累都值得。」宇辰的工作動力來自於執行完演出的感動,從沒想過戶外演出熱得誇張,自己親身體驗後,才發覺「這麼辛苦」。付出同等的努力,也反映在宇辰的生活品質上,「我第一次做正職,不是很清楚,我應該可以拿多少錢。但拿到第一份薪水後,好像是很可以的薪水。」穩定的正職技術工作,讓宇辰有餘裕買車和存錢。
宇辰說,在紙風車有許多演出的突發狀況需要解決,可以累積很多經驗,也有機會可以遇到很多不同型態的製作,無論多麽天馬行空、綻放想像力,只要有耐心、有足夠的想法排除問題,都是有潛力的技術腦!